|
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方案时间:2024-09-20 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的选择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、人口分布、地理环境以及生活垃圾产生量等多个因素,很多地区的乡镇居民外出打工或做生意,导致平时人口密集不高,建设一座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,安装一套地埋式垃圾压缩设备就能满足当地生活垃圾收集、压缩、转运的需求。 一、地埋式垃圾中转站的特点: 收集与分类:可选配地埋式垃圾分类收集设施,在垃圾收集与分类的集中点,便于附近居民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类,再将分类后不可回收的垃圾送往集中垃圾中转站。 压缩与转运:配备地埋式垃圾压缩设备,对垃圾进行压缩处理,以减少体积,便于后续的运输和存储,降低运输成本。 二、设计原则: 环保性:注重环境保护,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,如设置垃圾压缩的污水防渗处理、臭气控制等。 经济性:根据乡镇的经济实力和垃圾产生量,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运营成本,确保长期可持续运行。 便捷性:选址应便于垃圾收集车辆的进出和垃圾的转运,同时考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。 三、实施案例: 以某乡镇为例,该乡镇人口约为2万人,日均垃圾产生量约为20吨。为满足垃圾处理需求,该乡镇建设了一座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,具体如下: 建设规模: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,能够满足当地垃圾处理的需求。 设施配置: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区:设置多个地埋式垃圾分类收集点,配备分类垃圾桶,引导居民和商户进行分类投放。 不可回收垃圾压缩区:安装一台地埋式压缩设备,单次压缩能力可达7吨,有效减少垃圾体积。 转运区:配备专用垃圾运输车辆,将压缩后的垃圾及时转运至县级垃圾处理厂(填埋场或焚烧发电厂)。 四、运营管理: 1.实行定时、定点收集制度,确保垃圾不滞留、不堆积。 2.定期对垃圾中转站进行清洁和消毒,保持环境卫生。 3.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,提高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效率和质量。 五、数据支持 垃圾产生量:根据统计,该乡镇人均日垃圾产生量约为1公斤,总日产生量约为20吨,其中进行分类后,不可回收的垃圾量约为10吨,剩余其他垃圾(厨余垃圾、建筑垃圾、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等)另单独处理。 不可回收垃圾的密度:0.2-0.3t/m³; 压缩效果:经过压缩设备处理后,压缩密度可达0.7t/m³,垃圾体积可减少50%以上,从而降低运输成本。 总结:生活垃圾未压缩之前,按10立方容积的垃圾运输车进行运输,大约需要运输4趟;压缩后再进行运输,大约需要运输2趟。可回收垃圾二次回收利用,直接产生经济效益;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后再单独处理,减少对土地与水质污染;厨余垃圾可堆肥处理。 现场案例实拍 |